物质运输&细胞代谢
2.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
影响被动运输速度的是膜两侧浓度差,随着M浓度的增加,吸收速率不变,故A错误。
B&D错误。影响主动运输速度的有载体蛋白数量和能量。通入空气后,促进细胞有氧呼吸,使细胞有更多能量,但吸收速率不变,故BD错误。
由题意,M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,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为载体蛋白饱和,故C正确。
【考点】物质运输方式、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因素
8.
【答案】C
【相关知识】
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:
\begin{array}{c} \mathrm{C}_6\mathrm{H}_{12}\mathrm{O}_6\xrightarrow{\text{酶}}\,\,2\text{丙酮酸}+4[\mathrm{H]}+\mathrm{ATP}\\2\text{丙酮酸}+6\mathrm{H}_2\mathrm{O}\xrightarrow{\text{酶}}\,\,6\mathrm{CO}_2+20[\mathrm{H]}+\mathrm{ATP}\\24[\mathrm{H]}+6\mathrm{O}_2\xrightarrow{\text{酶}}\,12\mathrm{H}_2\mathrm{O}+\mathrm{ATP} \end{array}$$ 有氧呼吸总方程式: $$\begin{array}{c} \mathrm{C}_6\mathrm{H}_{12}\mathrm{O}_6+6\mathrm{H}_2\mathrm{O}+6\mathrm{O}_2\xrightarrow{\text{酶}}\,6\mathrm{CO}_2+12\mathrm{H}_2\mathrm{O}+\mathrm{ATP}\end{array}$$ 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: $$\begin{array}{c}\mathrm{C}_6\mathrm{H}_{12}\mathrm{O}_6\xrightarrow{\text{酶}}\,\,2\text{丙酮酸}+4[\mathrm{H]}+\mathrm{ATP}\\2\text{丙酮酸}+4[\mathrm{H]}\xrightarrow{\text{酶}}\,\,2\mathrm{C}_2\mathrm{H}_5\text{OH(酒精)}+2\mathrm{CO}_2 \end{array}$$ 无氧呼吸总方程式: $$\mathrm{C}_6\mathrm{H}_{12}\mathrm{O}_6\xrightarrow{\text{酶}}\,\,2\mathrm{C}_2\mathrm{H}_5\text{OH(酒精)}+2\mathrm{CO}_2+\mathrm{ATP}$$ 【解析】 由无氧呼吸总方程式可知,氧浓度为a时,生成物中**酒精与$\mathrm{CO}_2$物质的量相同**,只有无氧呼吸,故A正确。 氧浓度为b时,酵母菌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。氧浓度为d时,产生酒精的量为0,只进行有氧呼吸。b与d呼吸方式不同,故B正确。 氧浓度为c时,利用总方程式定量计算:无氧呼吸产生$6\mathrm{mol}$酒精,同时产生$6\mathrm{mol}$的$\mathrm{CO}_2$,消耗$3\mathrm{mol}$葡萄糖。有氧呼吸产生$(15-6)=9\mathrm{mol}$的$\mathrm{CO}_2$,消耗$9\div 6=1.5\mathrm{mol}$葡萄糖。所以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占比为:$\frac{3}{3+1.5}=\frac{2}{3}$,C错误。 由呼吸过程可知,两种呼吸方式都产生[H]和ATP,D正确。 【考点】细胞呼吸方式,细胞呼吸的定量计算 ## 9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在$\mathrm{O}_2$浓度为$3\%$时,$\mathrm{O}_2$吸收量小于$\mathrm{CO}_2$吸收量,所以苹果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。若只有有氧呼吸,则吸收量相等;若只有无氧呼吸,则$\mathrm{O}_2$吸收量为$0$,A正确。 在$\mathrm{O}_2$浓度为$3\%$时,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。利用方程式定量计算:有氧呼吸共消耗$0.3\mathrm{mol O}_2$,消耗 $0.05\mathrm{mol C}_6\mathrm{H}_{12}\mathrm{O}_6$;则无氧呼吸的$\mathrm{CO}_2$释放量为$0.5-0.3=0.2\mathrm{mol}$,消耗$0.1\mathrm{mol C}_6\mathrm{H}_{12}\mathrm{O}_6$.所以在1小时内共消耗$0.05+0.1=0.15\mathrm{mol}$葡萄糖,B正确。 适宜贮藏苹果的环境,指有机物分解速率最低时的$0.05+0.1=0.15\mathrm{mol}$浓度。浓度为$5\%$时,葡萄糖分解速率为$\frac{0.35}{6}+\frac{0.4-0.35}{2}=\frac{1}{12}=0.0833$,是表中最低数据,C正确。 在$\mathrm{O}_2$浓度为$5\%$时,有氧呼吸速率一定不是表中最弱。$\mathrm{O}_2$浓度为$0$时,有氧呼吸强度最弱,D错误。 【考点】细胞光合作用,光合作用的定量计算 ## 11. 【答案】C 【相关知识】 **光补偿点:**在这个光照条件下,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,有机物的形成与消耗相等,不能积累干物质。 **光饱和点:**在这个光照条件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,并且继续增加光照强度,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。 【解析】 图中横轴为光照强度。a点光照强度为0,表示**细胞呼吸速率**;b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,表示**光补偿点**;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时(**光饱和点**),对应的光照强度。 由题意,温度从30℃降为25℃后,呼吸作用不再是最适温度,呼吸作用速率降低。反之,光合速率、最大光合速率都增加。 呼吸作用速率降低,故a点上移。 呼吸作用速率降低,光合作用速率增加。由于横轴为光照强度,**为了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,需要降低光照强度,使b点左移**。 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下,最大光合速率增加,光饱和点向右上方移动,故c点右移。 故C正确,ABD错误。 【考点】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图像分析 ## 14. 【答案】 (1)$\mathrm{O}_2$,$\mathrm{CO}_2$ (2)[b],叶绿体基质,活跃的化学能 $\rightarrow $ 稳定的化学能,$\mathrm{CO}_2$ 的固定 (3)C点,光照强度,无法确定 (4)19时 (5)588,大于,77 (6)左 【相关知识】  【解析】 (1)提供$\mathrm{H}_2\mathrm{O}$,首先影响水的光解,使**氧气**有放射性。生长一段时间后,带有放射性的氧气供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,产生有放射性的**二氧化碳**。 (2)光合作用暗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基质,对应图乙中的b;暗反应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到糖类中,使**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**;暗反应分为$\mathbf{CO}_2$**的固定**与$\mathbf{C}_3$**的还原**两个部分。 (3) 图乙中:由叶绿体向线粒体提供氧气,所以**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**,与C点状态相同。 丙图中,A-C段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上升,所以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。 若要判断提高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,需要知道光合最适温度与当前温度的关系,题目未给出,故无法确定提高温度对曲线的影响。 (4)图丁中,横轴以下代表氧气吸收速率为负,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,可以积累有机物。19时以后,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,开始消耗有机物。故19时的有机物积累量达到最大值 (5) 由题意,植株呼吸作用的氧气吸收速率恒为$12\mathrm{m}\frac{\mathrm{g}}{\mathrm{h}}$,且: $$\text{光合作用产生的O}_2\text{总量}=\,\,\mathrm{O}_2\text{静释放量}+\text{呼吸作用吸收的O}_2\text{总量}=\,\,300+12\mathrm{×}24=588\mathrm{mg}.$$ 由图像含义,显然阴影部分表示的$\mathrm{O}_2$释放量大于$300\mathrm{mg}$. 光合速率最高时,$\mathrm{O}_2$的释放速率为$44+12=56\mathrm{m}\frac{\mathrm{g}}{\mathrm{h}}$,由于光合作用反应式为: $$6\mathrm{CO}_2+12\mathrm{H}_2\mathrm{O}\xrightarrow{\text{叶绿体} \text{光照}}\mathrm{C}_6\mathrm{H}_{12}\mathrm{O}_6+6\mathrm{O}_2+6\mathrm{H}_2\mathrm{O}$$ 氧气与二氧化碳物质的量相同,又因为相对分子质量:$m(\mathrm{O}_2)=32$,$m(\mathrm{CO}_2)=44$,所以$\mathrm{CO}_2$的吸收速率为:$56\cdot \frac{44}{32}=77\mathrm{m}\frac{\mathrm{g}}{\mathrm{h}}$. (6)提高二氧化碳浓度,光合作用增强,呼吸强度不变。要想让呼吸与光合强度相等,需要降低光照强度,故B点向左移动。 【考点】植物的光合作用 # 细胞生命历程 ## 3. 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 若该图为减数分裂,cd期可表示减II时期,无同源染色体,A错误。 若该图为减数分裂,则**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I后期**,位于cd段,B正确。 若该图为有丝分裂,则**细胞板出现于有丝分裂末期**,对应图中ef段,C错误。 若该图为有丝分裂,则ef段对应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,后期时有4个染色体组,末期有2个染色体组,D错误。 【考点】有丝分裂、减数分裂 ## 4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由于减数分裂的过程,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会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,其中**两两相同**。注意到选项均需选出三个,所以要考虑减I前期发生的交叉互换带来的影响。**若发生交叉互换,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大致相同**,只是小部分有差异。因此①②⑤或③④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,D正确。 【考点】有丝分裂、减数分裂 ## 6. 【答案】C 【相关知识】 **实验——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** **实验原理:** 选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:高等植物的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较为旺盛。 **实验步骤:** **1)解离**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; **解离液:质量分数为15%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%的酒精混合溶液。** **2)漂洗** 及时洗去解离液,防止解离过度; 漂洗液:清水。 **3)染色** 使染色体着色; **染色液:龙胆紫溶液(甲紫溶液)或醋酸洋红液。** **4)制片** 制作玻片,利于使用显微镜观察。 【解析】 实验基本流程为:解离-漂洗-染色-制片,A错误。 解离的目的是: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,B错误。 龙胆紫溶液染色可使染色体着色,利于观察,C正确。 解离过程后,细胞已经死亡,显微镜只能观察细胞固定时期的分裂过程,D错误。 【考点】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 ## 10. 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 第一次分裂之前,20条染色体,40条DNA单链均被标记。 第一次分裂后,每个DNA都进行了半保留复制,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,**每条染色体中的其中一条DNA单链有标记,另一条DNA无标记**。 第二次分裂中期,DNA已完成半保留复制,但姐妹染色单体尚未分离,所以共有20条染色体。此时每个染色体由2条姐妹染色单体、4条DNA单链构成。**4条DNA单链,有一条单链被标记**,故20条染色体均被标记。 第二次分裂后期,姐妹染色单体分离,共40条染色体。只有20条DNA单链被标记,所以有20条染色体被标记。 故A正确。 【考点】有丝分裂、DNA的半保留复制 ## 15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只有无秋水仙素处理组有生殖细胞产生,由图可知,生殖细胞的形成使不均等分裂,A正确。 生殖细胞的形成经理细胞分裂和分化,B正确。 高浓度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,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,让细胞中染色体加倍,C正确。 由题意,生殖细胞是由有丝分裂产生的,所以染色体数目不变,D错误。 【考点】有丝分裂 # 遗传规律 ## 3. 【答案】C 【相关知识】 交换值: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。 重组型配子:在减I时期发生交叉互换而重组形成的配子。 重组型:与亲代基因型均不同的后代。\text{交换值}=\frac{\text{重组型配子数}}{\text{总配子数}}\times 100%
也可以测交后计算: $$\text{交换值}=\frac{\text{测交后代重组型数}}{\text{总测交后代数}}\times 100\%$$ 每交叉互换一次,会产生两个重组型配子,因此: $$\text{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}=\frac{\text{交换值}}{2}$$ 【解析】 由题意,需要考虑两组基因。由于杂合子自交后表现型**两多两少**,所以发生了不完全连锁。 设F1代基因型为AaBb,则A与B连锁,a与b连锁。如图,在减I前期,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,**最终产生4种配子**。  所以交换值: $\text{交换值}=\frac{\mathrm{Ab}+\mathrm{aB}}{\mathrm{AB}+\mathrm{Ab}+\mathrm{aB}+\mathrm{ab}}\times 100\%$. 测交后,**4种配子分别有基因型**:AaBb,Aabb,aaBb,aabb,其中**Aabb和aaBb是重组型,是新的基因型**,有不同于亲本的性状。 因此,交换值可以这样计算: $\text{交换值}=\frac{\mathrm{Aabb}+\mathrm{aaBb}}{\mathrm{AaBb}+\mathrm{Aabb}+\mathrm{aaBb}+\mathrm{aabb}}\times 100\%$, 代入题中数据,则: $\text{交换值}=\frac{1+1}{4+1+1+4}=20\%$. 【考点】连锁互换 ## 7. 【答案】 (1)A,B (2)Aa×Aa (3)4 ① A+A+或aa ② A+A 【解析】 (1)A组判断出红花为显性,B组判断出蓝花为显性,矛盾。 (2)Aa与Aa均为蓝花,交配后得到: $$\mathrm{Aa}\otimes \mathrm{Aa}\rightarrow \left[ \begin{matrix} 1\mathrm{AA}& \text{蓝色}\\ 2\mathrm{Aa}& \text{蓝色}\\ 1\mathrm{aa}& \text{红色}\\\end{matrix} \right. $$ 其余组合方式均不可行。 (3)枚举可知,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,分别为:$\mathrm{A}^+\mathrm{A}^+,\mathrm{ A}^+\mathrm{A},\mathrm{ A}^+\mathrm{a},\mathrm{ aa}$. (3)①与所有红花杂交的结果: | **基因型** | **F1** | **表现型**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}^+\mathrm{A}^+$ | $\mathrm{A}^+\mathrm{A}$ | 红色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}^+\mathrm{A}$ | $\mathrm{A}^+\mathrm{A},\mathrm{AA}$ | 红色、蓝色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}^+\mathrm{a}$ | $\mathrm{A}^+\mathrm{A},\mathrm{Aa}$ | 红色、蓝色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a}$ | $\mathrm{Aa}$ | 蓝色 | 因此可以判断出的基因型是$\mathrm{A}^+\mathrm{A}^+$和$\mathrm{aa}$. (3)②与所有红花杂交的结果: | **基因型** | **F1** | **表现型**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}^+\mathrm{A}^+$ | $\mathrm{A}^+\mathrm{a}$ | 红色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}^+\mathrm{A}$ | $\mathrm{A}^+\mathrm{a},\mathrm{Aa}$ | 红色、蓝色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}^+\mathrm{a}$ | $\mathrm{A}^+\mathrm{a},\mathrm{aa}$ | 红色 | | $\mathrm{aa}\times \mathrm{aa}$ | $\mathrm{aa}$ | 红色 | 因此可以判断出的基因型是$\mathrm{A}^+\mathrm{A}$. ## 11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共三对等位基因,纯显性有6个基因,共270-150=120g,所以每个显性基因对重量的增加效应是20g.190g的果实有2个显性,4个隐性基因,计算概率: AaBbCc自交后,枚举可得六种基因型满足题意: $$\mathrm{AaBbCc}\otimes \mathrm{AaBbCc}\rightarrow \left[ \begin{matrix} \mathrm{AAbbcc}&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4}=\frac{1}{64}\\ \mathrm{aaBBcc}&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4}=\frac{1}{64}\\ \mathrm{aabbCC}&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4}=\frac{1}{64}\\ \mathrm{AaBbcc}& \frac{1}{2}\times \frac{1}{2}\times \frac{1}{4}=\frac{4}{64}\\ \mathrm{AabbCc}& \frac{1}{2}\times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2}=\frac{4}{64}\\ \mathrm{aaBbCc}& \frac{1}{4}\times \frac{1}{2}\times \frac{1}{2}=\frac{4}{64}\\\end{matrix} \right. $$ 相加得到概率为15/64,D选项正确。 ## 14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单瓣紫罗兰自交后,性状分离,产生重瓣紫罗兰,可知单瓣对重瓣是显性性状,A错误。 单瓣是显性性状,可知P的基因型为Bb,自交过程为: $$\begin{matrix} & {\color{gray} \mathrm{B}}& {\color{gray} \mathrm{b}}\\ {\color{gray} \mathrm{B}}& \mathrm{BB}& \mathrm{Bb}\\ {\color{gray} \mathrm{b}}& \mathrm{Bb}& \mathrm{bb}\\\end{matrix}$$ 若单瓣基因纯合致死,则F1代基因型Bb:bb=2:1,与50%矛盾,B错误。 若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,则bb基因型致死,无重瓣紫罗兰,与题意矛盾,C错误。 若含B基因的雄配子不育,结合上表可知,F1中Bb:bb=1:1,符合题意,D正确。 ## 16. 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 球形果的11号染色体有3条,产生的配子既可以有1条染色体,也可能有2条染色体。 在杂交1中,若母本产生的配子有2条11号染色体,则子代为球形果。由结果可知,**由球形母本产生的25%的配子有2条11号染色体**。 在杂交2中,子代形状均正常,所以**球形父本产生的包含2条11号染色体的配子均没有育性**。 结合以上,球形父本只提供含有1条11号染色体的配子,球形母本有25%的配子有2条11号染色体,故球形果自花授粉的子代,球形比例约为25%,B正确。 # 遗传的物质基础 ## 1. 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 四种碱基,A与T配对,C与G配对。由表格数据可知,最多4种脱氧核苷酸,**形成2对A-T,2对C-G**,共4个脱氧核苷酸对,A错误。 由DNA的结构可知,每个脱氧核糖与两分子磷酸相接,构成长链,B错误。 先不考虑碱基对内部的顺序(A-T/T-A),用1代表A/T,2代表C/G,按DNA的含氮碱基数量分类统计: 1个:序列可为1,2,共2种,不同DNA数量为:$2\times 2^1=4$; 2个:序列可为11,12,21,22,共4种,不同DNA数量为:$4\times 2^2=16$; 3个:序列可为112,121,211,122,212,221,共6种,不同DNA数量为:$6\times 2^3=48$; 4个:序列可为1122,1212,1221,2112,2121,2211,共6种,不同DNA数量为:$6\times 2^4=96$. 相加结果为:$6\times 2^4=96$,C正确。 **A-T之间形成2个氢键,C-G之间形成3个氢键**,因此共有$2\times 2+3\times 2=10$,D错误。 ## 3. 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 HIV的增殖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,但该病毒没有逆转录过程,无需逆转录酶,A错误。 **④过程代表RNA的复制,需要RNA复制酶**,所以③过程发生在④过程之前,B错误。 ③⑥过程是翻译,④⑤过程是复制,都需要碱基配对,配对方式相同,C正确。 ④过程合成-RNA,⑤过程合成+RNA,两次复制消耗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数目不同,D错误。 【考点】基因的表达过程 ## 7. 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 生物细胞内,DNA聚合酶催化5’向3’延伸。由图可知,上面的模板链合成出的子链方向是从左到右,所以c是所在链的3’端,故a是5’端,A正确。 如图,c对应的链在合成过程中,是分段形成的然后相接的,B错误。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可以有多个起点,所以C正确。 酶1用于解旋碱基对的氢键,酶2用于DNA聚合,作用于磷酸二酯键,D正确。 【考点】DNA的复制过程 ## 8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由题意,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DNA子链中,因此可以与A配对,A正确。 有丝分裂中期时,DNA复制已经完成,每个DNA有1条单链中含有BrdU,**每条染色体的每条染色单体都只有1条DNA单链含有BrdU**,所以每个染色单体均着色深,B正确。 减I中期,DNA又完成了一次复制,此时每条染色体的情况: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中,2条DNA单链均含有BrdU;另一条染色单体中,1条单链含有BrdU,另一条单链不含。**所以一个单体为深色,另一个单体为浅色。**减I前期**可能发生交叉互换**,所以一条深色染色单体中可能会出现浅色部分,C正确。 减II中期,相比于减I中期,染色体并无变化,因此**一个单体为深色,另一个单体为浅色**,即使考虑交叉互换,也不可能出现每条染色体中染色单体均着色浅的情况,D错误。 【考点】DNA的复制、有丝分裂、减数分裂 ## 9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复制前,有2条$^{14}\mathrm{N}-\mathrm{DNA}$,在培育24h后,这2条在总单链中的占比是1/8,所以共有16条单链,8条染色体,DNA复制了3次。每24h复制3次,所以细胞周期为8h,A错误。 条带的数目和位置与DNA的复制方式无关,B错误。 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含氮碱基对之间的氢键,C错误。 子代DNA有两种:两条链均为$^{15}\mathrm{N}$或一条链为$^{14}\mathrm{N}$,另一条链为$^{15}\mathrm{N}$,其重量不同。进行密度梯度离心,也能得到两条条带,D正确。 【考点】DNA的复制过程 # 生物变异 ## 2. 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 由图可知,甲品系的n染色体有片段缺失,其构成的雄配子致死。所以甲产生的雄配子有NR,Nr,甲产生的雌配子有NR,Nr,nR,nr,交配过程: $\begin{matrix} & {\color{gray} \mathrm{NR}}& {\color{gray} \mathrm{Nr}}& {\color{gray} \mathrm{nR}}& {\color{gray} \mathrm{nr}}\\ {\color{gray} \mathrm{NR}}& \mathrm{NNRR}& \mathrm{NNRr}& \mathrm{NnRR}& \mathrm{NnRr}\\ {\color{gray} \mathrm{Nr}}& \mathrm{NNRr}& \mathrm{NNrr}& \mathrm{NnRr}& \mathrm{Nnrr}\\\end{matrix}$ 共2种表型,6种基因型,A错误。 甲产生的雄配子有NR,Nr,乙产生的雌配子是nr,所以F1只有2种基因型,B错误。 丙的父本是乙,仅能产生配子r.要使后代为Rr,需要丙产生基因型为R的配子。丙的基因型为RRr,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其占比为:$\mathrm{R}:\mathrm{Rr}:\mathrm{RR}:\mathrm{r}=2:2:1:1$,有1/3的概率产生R,故C正确。 产生丙的原因是RR之间分离失败,是减II异常所致,D错误。 【考点】三体的配子种类 ## 3. 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 种群的基因库是基因型的总和,并非基因,A错误。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,并非基因型频率,B错误。 B的基因频率为60%,b的基因频率为40%,由此计算基因型频率: $$\left\{ \begin{array}{l} f_{\mathrm{BB}}=60\%\times 60\%=36\%\\ f_{\mathrm{Bb}}=2\times 60\%\times 40\%=48\%\\ f_{\mathrm{bb}}=40\%\times 40\%=16\%\\\end{array} \right. $$ 所以$\frac{f_{Bb}}{f_{BB}+f_{Bb}}=\frac{48}{48+36}=\frac{4}{7}=57.1\%$,雌雄数量相等,所以杂合雌性概率为$\frac{57.1\%}{2}=28.6\%$,C正确。 若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,因为雌雄比例为1:1,则$f_{\mathrm{X}^{\mathrm{b}}\mathrm{X}^{\mathrm{b}}}=\frac{1}{2}\times 40\%\times 40\%=8\%$,同理可得$f_{\mathrm{X}^{\mathrm{b}}\mathrm{Y}}=20\%$,D错误。 【考点】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## 4. 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 II3患有甲病,I3和I4均不患甲病,可知甲为一种隐性遗传病。由题意,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。不妨设是甲,则由于II3患病,I3必患病,矛盾,故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乙病是伴X染色体病。若乙是隐性遗传,则I4为$\mathrm{ X}^{\mathrm{b}}\mathrm{X}^{\mathrm{b}}$,II2必为$\mathrm{ X}^{\mathrm{b}}\mathrm{Y}$,与II2的表现型矛盾,所以乙是显性遗传。综上,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乙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。乙与血友病的伴X隐性遗传不同,故A错误。 已知遗传方式后,容易确定每个人的基因型,则可以判断BCD的正确性 B正确,CD错误。 【考点】人类遗传病 ## 10. 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 有一半卵细胞直接发育为雄峰,占后代的$\frac{1}{2}$,另外一半卵细胞进行受精,也占后代的$\frac{1}{2}$。 雌蜂组成为$\mathrm{X}_1\mathrm{X}_2:\mathrm{X}_2\mathrm{X}_3:\mathrm{X}_1\mathrm{X}_3=1:1:2$,所以配子及其占比为$\mathrm{X}_1:\mathrm{X}_2:\mathrm{X}_3=3:2:3$. 雄峰组成为$\mathrm{X}_1\mathrm{X}_1:\mathrm{X}_3\mathrm{X}_3=1:3$,所以配子及其占比为$\mathrm{X}_1:\mathrm{X}_3=1:3$,与雌配子杂交: $$\begin{matrix} & {\color{gray} 3\mathrm{X}_1}& {\color{gray} 2\mathrm{X}_2}& {\color{gray} 3\mathrm{X}_3}\\ {\color{gray} 1\mathrm{X}_1}& 3\mathrm{X}_1\mathrm{X}_1& 2\mathrm{X}_1\mathrm{X}_2& 3\mathrm{X}_1\mathrm{X}_3\\ {\color{gray} 3\mathrm{X}_3}& 9\mathrm{X}_1\mathrm{X}_3& 6\mathrm{X}_2\mathrm{X}_3& 9\mathrm{X}_3\mathrm{X}_3\\\end{matrix}$$ 由题意,纯合子发育为雄峰,所以雄峰在杂交产生后代中占比为: $$f_M=\frac{3\mathrm{X}_1\mathrm{X}_1+9\mathrm{X}_3\mathrm{X}_3}{3\mathrm{X}_1\mathrm{X}_1+2\mathrm{X}_1\mathrm{X}_2+3\mathrm{X}_1\mathrm{X}_3+9\mathrm{X}_1\mathrm{X}_3+6\mathrm{X}_2\mathrm{X}_3+9\mathrm{X}_3\mathrm{X}_3}=\frac{3}{8}$$ 又因为杂交后代在子代中占$\frac{1}{2}$,所以这部分雌蜂在所有子代中的占比为$\frac{1}{2}\times \frac{3}{8}=\frac{3}{16}$. 综上,雄峰在子代中的占比为$\frac{1}{2}+\frac{3}{16}=\frac{11}{16}$,则雌蜂占比为$\frac{5}{16}$,可知雌:雄=5:11,C正确。 【考点】分离定律 ## 12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分析可知,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6人基因型如下: $$\begin{matrix} 1& \mathrm{Aa}& & 2& \mathrm{aa}\\ 3& \mathrm{aa}& & 4& \mathrm{Aa}\\ 5& \mathrm{aa}& & 6& \mathrm{Aa}\\\end{matrix}$$ 因此A错误。 4号的致病基因来自父方,不可能来自母方,B错误。 3号和4号婚配,4号不育,没有孩子,C错误。 6与正常女性结婚,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/2,是女性的概率为1/2,故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/4,D正确。 【考点】人类遗传病 # 植物激素调节 ## 2. 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 由题意,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种子的类型和不同浓度的ABA,因变量是种子发芽率,A正确。 由结果可知,对于野生型和突变性而言,ABA都会抑制种子发芽,且改变ABA浓度均会显著影响种子发芽率,B正确。 如图,C错误。 CRY1是感受光的受体,在无光环境下无法达成实验目的,D正确。 ## 3. 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 根据①的结果,将突变体1的根部替换为野生型,则顶端优势恢复。由此可知,突变体1的上部正常,根部不能正常合成独脚金内酯。若施加SL,则突变体1无需根部合成SL,应表现出顶端优势,A正确。 对比①②,突变体1的上部正常,所以突变体2的上部有信息传递缺陷,B正确。 若地上部位也能产生SL,则突变体1的上部应有顶端优势,C错误。 DL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作用减少分枝的发生,这与顶端优势出现的原理相同,D正确。 ## 6. 【答案】B 【解析】 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,分解营养成分,而低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,A正确。 在低温状态下,有氧呼吸三个阶段所需要的酶活性均降低,所以抑制了三个阶段,B错误。 低温可以降低酶的活性,C正确。 乙烯可催熟,及时清除可延长果蔬保鲜时间,D正确。 ## 7. 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 如图所示,IAA只与ABPI对接蛋白结合,之后停留在细胞外,不曾进入细胞,A错误。 题目描述中提到: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,经过一系列的信号转换,提高细胞壁的可塑性,使细胞生长成为可能,B正确。 由图可知,跨膜运输氢离子时,有ATP提供能量,需要质子泵,是主动运输,C正确。 本示意图只能解释IAA促进细胞生长,不能解释抑制作用,无法解释两重性的原因,D正确。 ## 10. 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 油菜素内酯是植物生长调节剂,不是植物激素,A错误。 如图,BrZ促进基因CPD的表达,B错误。 BL是CPD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,并无体现,C错误。 油菜素内酯与生长素作用类似,存在协同关系,D正确。